双生夫郎互换人生后(468)
陆杨提了要求,想要记得看过的账本。这种记不是背下来,而是对看过的账目有数、有熟悉感。
这样一来,他就能跟洪楚一样,翻阅到其他账本,对于一些细枝末节上的记录依然有印象,从这些东西里,找出蛛丝马迹,获取想要的信息。
老掌柜便加了难度,期间会随机提问,问他们某几张纸上的相关内容是什么。
突然面临这种问题,他们都很懵,当天表现都不好。过几天习惯了,就逐渐能答上来了。
陆杨擅长记录“语言”,如果是传口信,当面给他说一遍,他能立马记住。这是他从小锻炼出来的本事。
写在纸上的东西,他就需要多一点时间,也需要刻意去记,才能做到对答自如。
陆柳表现挺好。他学认字以后,每天都会看看字卡、念念书。最初学认字的时候,就是强行背下字卡顺序,要记得纸上的字,才能对着学。
他还记账,总怕出差错,不忙的时候常翻账本,对账目的记忆形成了习惯。不像陆杨,因自信有个好脑子,很多东西都忽略了。
陆杨不贪多,上午学习完,他把当天的学习笔记和功课整理好,就会干点别的事,不会整天都耗在上面,这太累了。
这天下午,谢岩从崔家回来,时辰比往日晚一些,带回来一个好消息,他找凌三师兄办下来了一件事,他们书斋可以卖年历了。
年历事关农事,坊间不允许私自刻印,都要到衙门上报,得了允许,才能印年历。
又是一年年尾,赶上书斋开业,有了年历,他们开业的时候多个宣传,能博个开门红。
谢岩拿了明年的年历回来,夫夫俩凑一处看了看。官府的年历很简约,是一个未裁开的长卷,写了当今皇帝的年号和年份,再有几句“风调雨顺”之类的话,然后就是月历了。
空白部分较多,裁开可以缝成一本小书。
一本小书……
陆杨眼睛一亮,想到他们书斋要做的爆款是什么了。
谢岩提议的评论文章合集,他暂时没有采用。距离会试不远了,要抓紧备考,不能因着几两银子耽误事。
现在做好的准备是全新的经营模式,铺子里没多少好书,再找作坊拿货,搭着卖些纸墨,可以满足附近书生的日用消耗需求。
但年历不一样,做成书的年历更加不一样。
陆杨脑子灵,当即就想了很多方式。
他们能照着官府的模板,印刷小长卷,客人们根据需求,随他是卷起来看,还是裁剪后看,都可以。
他还能做成不同样式的年历。这个他见过,县里书斋都有许多不同样式的年历。选用几个主题,像“五谷丰登”就是卖给百姓的;“财源广进”就是卖给商户的;“金榜题名”就是卖给书生的。
特别一点的,就做成一本“年历书”。
陆杨到书架上找到一本小画册,是谢岩在府学读书时,给他写的信。上面有固定的格式。以吃喝住行为例,最后写上特殊事件。
圣人言“吾日三省吾身”,那这个年历书,就可以做一个“君子款”。让他们省去。
还能像陆柳的生意记录本一样,做个小小的“记录款”。今日看了哪几篇文章、作了哪几篇文章、练了几个字。有什么特殊的,或者有什么不一样的、想要记录的事。
他真是喜欢做生意,脑子里有了主意,便话语连珠,一串串的吐,让谢岩都插不上话,越说越喜,恨不能现在就出去把事情办了。
但他知道雕版是怎么弄的,想到年历书所需要的雕版数量,又跟被人泼了一盆冷水一样,当即泄了气。
年历每年更换,他们今年的雕版,用不到明年去。
陆杨抿着嘴巴,十分不高兴。
谢岩看他刚才还在笑,突然就垮了脸,愣了下,才追过去哄。
“怎么了?这个不行吗?”
陆杨说:“太麻烦,成本高,不适合批量印。我之前没见过这种年历,不知好不好卖。在我的想法里,这种年历需要很多书生都来买,带动一个新的习惯。就跟府城的菌子菜一样。如果不能批量印,第一步就失败了。”
谢岩当即带他去月亮门后面的书房里,拿出稿纸,边研墨,边问他页面上需要刻什么东西。
陆杨的审美一般般,也不会画画,没见过多少画卷,让他说样子,他讲不出来,就说了上面需要什么。
既然是“年历本”,年份、月份、日子,这三样需要写清楚。
以“君子款”举例,需要有三个空白区域写下今日所思。大抵就这样。
谢岩写完看了看,挺简单的。他另起一张纸,再把记录本的内容写下来。最后翻开他们的书籍,参考竖格数量,又拿一张大的稿纸,画出原版纸样,再进行调整。
以书本的大小来看,顶格写下要检查的条例,下方还有多的空余,足够记录简单的事情。
书本上下有留白,可以写批注,这个本子也一样。
对谢岩来说,如果有这个本子,他不会买。他拿到什么纸都能写,自己就能装订成册。但肯定也有愿意买的人。比如乌平之。
写不写另说,听说有新鲜玩意儿,乌平之就会买。如果后续有了流行,乌平之也会搭着写一下。养成习惯了,就会一本又一本。像乌平之这样的人不会少。
谢岩定下样式,以今天的学习和经历为模板,写了三次。
最终把年月日三样放大,后续填格子,就用一般大小的字。顶上批注,他会写下做某件事时的心情、想法。
按照他的习惯,他会添加点人物画。
陆杨常说他画的小人很好看,很耐看,栩栩如生,非常传神。他就又拿一张纸,画了很多不同状态的书生。看书的、写字的、吃饭的、赶路的。还配了些表情。
以人物画来说,这些东西加进去,又过于复杂了,不好刻印。他再进行删减,留下了看书、写字、思考等样式的图。再看定下来的书写样式,寻找添加小图的地方。
谢岩挑来挑去,都觉得太突兀,不如他根据事件心情来画的图好。
他拧眉想了想,又做了调整。很多书生都会写长卷的文稿,比如说文章,也比如说临写字帖。他再次调整了图画的样子,换成坐在书桌后的人,拿着一支笔,笔下的纸卷铺开,长长滑到下方,正好是笔者要记录的内容。
纸卷铺开当格子,就跟常见的齐整竖格有区别,整体看上去还好,随性自在。
陆杨看他不一会儿就在桌上堆出一摊稿纸,调整迅速,几笔勾勒一个小人,话都没说,就把成品递过来,一时失语。
他家状元郎真是厉害啊,本事见长。
最后定下的纸卷样式,陆杨喜欢,但还是雕版的问题。
“年年换……刻不起……”
谢岩拿红笔,圈了几处出来。比如“年”字和“月字”。
他一圈,陆杨就看明白了。
对呀,他们可以不刻具体日期,让客人们自己填写!随书赠送一卷年历就好了!
“阿岩,你真机灵!太好了!这样只需要几个雕版,等着书斋开门,我们就能卖货了!”
谢岩被他夸得灵感不断,这便再次拿一张纸,画了许多同款小人,但面部没有五官。
他想在小人的脸上用文字代替表情。比如写上“认真”“微笑”“尴尬”“害怕”。
这样自由度很高,书写工整一点,看起来效果还行。
谢岩看了眼陆杨,在小人脸上写上“发财”。
陆杨当即笑了,问他:“那你呢?你脸上写什么?”
谢岩在另一个小人脸上写着“净之”。
这跟陆杨预料的一样。他明明想到了,也是有经历的人,偏偏红了脸。
他说:“你这样写着,像这个人是我,哪知道是你想我?”
谢岩很认真的进行了一番思考,有了构图。
他回身,在书架上拿了一张好纸,对折一下,画了两张图。
右边图画上的人,别处的线条都实实的,留下一个脑袋,笔迹浅浅的,像山水画的效果,显得脑袋很清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