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秀才和他的侯门小夫郎(356)
“陛下,臣要弹劾于侍郎的三子当街纵马,伤了无辜百姓,竟还不知悔改……”
“陛下……”
陆川强忍住想打哈欠的身体反应,他垂首站立在一众官员中,既显眼又普通。显眼是因为他旁边站着的官员都是四五十岁的老大人,少有他这么年轻的三品大官,普通是因为大家都穿一样的官服。
这是陆川当官这么久第一次上朝,大安的早朝时间特别早,夏季时是寅时中,冬季可以晚半个时辰。折算成二十四小时计时,凌晨四五点就需要在大殿外等候,陆川三点就需要起床了。
陆川读书最刻苦时都没这么早起床过,还真合了那句起得比鸡早,天还没亮就要出门了。
升官的时候没想起他还要上早朝,昨天得知自己以后要凌晨三点起床后,陆川那叫一个晴天霹雳,缓了好半天都没缓过来。
晚上用完晚膳没多久,陆川就强逼着自己上床睡觉,以防第二天起不来。
结果起来是起来的,但是忍不住犯困啊!要不是有顽强的意志支撑着,陆川站着都能睡着。
只是他没想到,起了个大早,满朝文武重臣齐聚的早朝,竟然会是这个样子的。
除了开头有官员说了点正事,其余时候就像是七大姑八大姨在吵架一样,全是些离谱的琐事。
什么天降巨石、上天降下祥瑞,这样离谱的折子都有人上,而且还有人在早朝的时候念出来,当早朝是什么吹牛大会吗?
重要的是还有人信,直接高呼陛下圣明,连带着陆川也得跟着喊。
好在今天的早朝并不长,陆川只站了一个时辰,就听到了退朝这两个字,他顿时松了一口气。
不过还没等他这口气松完,就被王公公给叫住了。
“陆大人,这是太子殿下的课表,您只需要在逢二和逢七的日子到东宫授课即可。”相当于一个月上次课,一次课上半天。
见陆川接过课表后,王公公笑道:“明日不用上早朝,陆大人在卯时初进宫即可。”
今天是初十一,还不用陆川去上课,王公公是特意来提醒陆川别忘了明天要给太子授课的。
陆川自然听出了他的好意,眼中含着感激:“多谢公公好意。”
大安报社如今成了圣上颁发政令的重要渠道,除了云南报纸外,还在江南、湖广、北疆等地开办了地方报社,这些地方报社人员给圣上上报地方上的百姓状况,圣上因此对地方上的掌控力度增强了许多。
王公公作为报社的主要监管太监,也水涨船高,愈发被圣上看重。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陆川和谢宁,他投桃报李,多提点一下陆川,也不妨什么事儿。
陆川想到这几天苦恼的问题,便问道:“王公公,在下有一言想问问公公,太子殿下的老师皆是当世大儒,陛下怎么会想到让在下来教导殿下?”
陆川自忖自己多年读书下来,是有几分才华,但也没到大儒的地步吧。
王公公当即笑了起来:“咱家还以为是什么问题呢,这您就放心吧,陆大人精通实务,又在地方上做官多年,太子殿下从未出过京城,也未见过民生,陆大人有什么长处,就尽管教导殿下便是。”
他的话已经很明白了,圣上不需要一个不知民生、不懂实务的继承人,陆川教会太子这些,以后才不至于养出一个昏君来。
知道了圣上想让他教什么,陆川的心定了定,和王公公道谢过后,就出了宫门。
上完早朝后,距离官署点卯还有一段时间,有经验的官员会让仆人在宫门口等着,提前准备好吃食,他们一出来就能吃上。
陆川虽然没上过早朝,但他的岳父以前上过早朝,谢母悉知这一套,早早就叮嘱了谢宁,然后谢宁又吩咐了厨房。
“大人,这是星哥儿给你准备的肉粥,放在食盒里,现在还有些温热,正适合食用。”大河从食盒里端出一碗粥,放到车厢里的小桌子上。
大河现在在陆川身边当长随,陆府原来的厨子各自寻了出路,厨房就暂时由黎星掌管。
陆川拿起汤匙吃了一口,温热顺滑的肉粥进入肚子,顿时抚慰了陆川一早上的疲惫。
他边吃边说:“星哥儿亲自交给你的?”
大河坐在车架上,和陆川隔了一道门,他苦笑道:“大人就别取笑我了,他如今哪里会愿意见我,自然是让旁人交给我的。”
陆川看着他俩你追我逃都着急,给大河支招:“你这也太磨叽了,我看星哥儿对你也不是没意思。他现在不愿意见你,你就天天给他买礼物,最好是那种华而不实的东西,以他的性子,你送上几天他就会忍不住出来见你。”
几个月前陆川收到回京的旨令后,大河担心黎星回了京城后,没了陆府当纽带,两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生疏,于是在出发回京的前一晚,向黎星表明了心意。
陆川和谢宁也是这时才知道,原来大河这小子看上了黎星,他俩都猜测,应该是黎星照顾小溪的时间比较多,和大河接触得也比较多,慢慢就喜欢上了黎星。
小溪当时高兴得不得了,可惜黎星当场就拒绝了,之后一直避着大河。回京的这一路,陆川和谢宁可吃了两人不少瓜。
大河摇头:“我不能让他为难,就等他慢慢想清楚吧,我不怕等。”
陆川吃完碗里最后一口粥,把碗放回食盒里,说道:“那随你吧。我吃好了,去吏部吧。”
陆川话音落下,大河立马挥动马鞭,往吏部的方向驶去。
今天的吏部和往常一样,该是什么时候点卯就什么时候来,好像并不把陆川这个新上任的侍郎当回事儿。
陆川本人也不在意,在梁尚书处报到后,各自笑眯眯说了几句客套话,梁尚书支使了一个郎中给陆川带路,到他的房舍去。
陆川一走出房门,梁尚书脸上的笑容就落了下来,他和陆川都明白,陆川来吏部当这个左侍郎是为什么。
正是因为清楚,所以梁尚书不能说一个不字,还得好好招待陆川,不能显露出一丝对陆川的不满。
陆川也明白圣上心思,所以不在乎别人对他的无视,他只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就行。
当然,在做好分内事的同时,偶尔给看不顺眼的下属穿穿小鞋,他想圣上应该不会介意的。
吏部侍郎的主要职责是辅助吏部尚书管理官员的选拔、考核、晋升和罢免等事务。
梁尚书自然不敢把陆川晾着,一早给他分配了考核官员的任务,恰好连英杰就是管考核的。
新官上任三把火,陆川刚回到京城,第一把火要烧得旺,旁人才会忌惮他。
于是他一到自己的房舍,就让刚才带路的郎中,召集属于他管辖的官员到大堂来听训。
连英杰站在一众郎中和主事中,明明没有人看他,他却觉得无比的难堪。
曾经他看不起的陆川,被他算计出京到偏僻的蛮夷之地,如今地位翻转,对方竟成了他的顶头上司。
同时他心里也恨梁尚书,明明是他的岳父,同在吏部做事,却不肯提拔他,反而去提拔那些所谓的学生。
不肯提拔他也就算了,竟然让陆川管他,难道他不知道,陆川和他之间的仇怨吗?
连英杰又想到了家里的黄脸婆,嫁到连家这么多年,让她回去找她爹说说情都不肯,真是个白眼狼!跟她爹一个样儿!
连英杰在心里怨天怨地,完全没意识到时间已经过去了多久,周围的官员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终于有人开始问传话的郎中:“侍郎大人怎么还没来?”
那郎中也是一脸焦急:“下官亦不知,侍郎大人确实吩咐了下官让大家到大堂来集合。”
那人皱眉:“桓大人可否去问问侍郎大人?吏部事情多,大家都有不少等着忙活呢。”
桓郎中一脸为难,想到刚才陆川笑眯眯的表情,他莫名有种惧怕,不想再单独面对他。
但在大家眼神的威逼下,桓郎中不得不去询问陆川,他是寒门考上来的进士,既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有名望的师门,只是走运进了吏部,一步步熬到了郎中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