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古代耽美>

司空(224)

作者:牛角弓 时间:2022-09-27 10:33 标签:穿越时空 悬疑推理 宫廷侯爵 励志人生

  司空拿过他的一只手,在掌心里写了“手雷”,又写了“内应”。
  李骞琢磨了一会儿“手雷”是什么意思,点点头,问道:“我们要怎么做?”
  “现在说这个还早。”司空靠在他肩上,轻声说:“先等等。”
  李骞觉得等等的意思,大约就是等埋伏在顺州城里的自己人主动找上他。
  他琢磨了一会儿,悄悄问司空,“城门口那个刘长史,是咱们……”
  司空摇头,表示自己也不确定。
  李骞却从这种窃窃私语之中,体会到了某种保密工作的刺激感,他有些兴奋的问司空,“你是不是懂契丹语?”
  城门口的时候,他注意到司空一直很留意车夫与那个守卫头领之间的对话。
  司空觉得这种事也没必要瞒着他,就点了点头说:“我十四岁的时候跟着庙里的师父们来莫州。最初是给师父们打下手,帮着给伤员治伤。后来有一次去接应一批从真定府送过来的药草,结果遇到风暴天气,在易州那边迷路了,跟着一伙儿辽人一路往北走,一直游荡到了新州附近……”
  李骞睁大了眼睛。十四岁的半大少年,在生存条件恶劣的草原上游荡,周围还都是敌人……
  想着想着,李骞又开始心疼了。
  司空却不当回事儿,笑着说:“在那以前,我都不知道辽人也信佛,他们对师父们可尊敬了,以为他们是来北地宣扬佛法的,有了好吃的都先给师父们吃,我也跟着沾了不少光……”
  司空是一个智商很高,而且学习能力极强的人,朝夕相处几个月,足够让他学会用同样的语言跟他们沟通。遗憾的是,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文盲,本身也不识字。所以司空这门外语就学成了瘸腿。
  再后来局势紧张,司空也上了战场,九死一生地回来了。等他回了西京,作为一个衙门里的底层小吏,也没有条件去学习契丹的语言文字了。
  如今形势紧迫,也不是一个合适的学习深造的时机。司空觉得,要是能有机会让他接触接触刘长史就好了。
  他听说辽人有些部落之间的语言会有一些不同,也不知是真是假。只从城门口几句简短的对话来判断,差异还是有的,只是并不明显。
  司空琢磨着,还是要找个机会与刘长史接触一下。
  除了了解一下有关契丹语言方面的问题,顺带着也是找个合适的机会近距离的探一探刘长英的虚实。


第177章 钉子
  司空转天一早,就递了帖子拜访刘长英。
  他递的是李骞的名帖,这也是李骞的要求。
  刘长英很快传话,请他们师徒过去。
  李骞让人跟戏班的人通了个气,最后去见刘长英的人除了他们师徒,还有四个戏班的老板。
  初来乍到,他们也都急于多了解一些辽国方面的情况。
  刘长英接待他们的地方,是刺史府前院的公房。
  司空注意到辽国在很多方面都与大宋相似,大到官职结构,小到穿衣打扮,就拿辽人的公服来说,也与他们相差不多。尤其当他们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来跟他们交谈的时候,这种感觉就更加明显了。
  “我国制度与贵国略有不同,”刘长英让手下送上茶水,文质彬彬的开口说道:“四时各有捺钵之地……”
  说到这里,他大约也想到了,他们曾经的“南京”幽州,如今已经被凤家军给抢回去了,一张斯文的脸顿时扭曲了一下。
  司空,“……”
  百余年前,后晋石敬瑭拱手将燕云十六州送到了契丹人的手中。因为十六州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其他的文化活动都要比契丹内部更为发达,所以当时的契丹统治阶层对于这一地区非常重视,设立了幽州为南京,而将原来的南京辽阳府改为了东京。
  燕州收复,于宋人来说自然是大好的消息,当时消息传回京城的时候,也确实由朝堂到民间引发了一波欢庆的热潮。
  但此时此刻,对面坐着一个辽人的官员,这话题就稍稍有些不那么自在了。
  李骞在旁边咳嗽了一声,轻声提醒,“我们承蒙贵国使臣相邀,只为交流技艺而来。我们带来的,是国中最新的戏文、曲谱,与国事无关。”
  刘长英也很快摆正了表情,打着官腔说:“如今皇上还在中京,刺史大人会上书与鸿胪寺商议,然后再确定诸位的行程。”
  司空与李骞对视一眼,问道:“那我们就在顺州等着?”
  刘长英点头,“顺州也有不少值得一游之处,几位正好走走看看,也不枉千里迢迢来一趟了。”
  说起这个,大家的表情就都缓和了。
  见谈话的氛围足够友好,刘长英就提出要派手下的主簿去给他们上上课,讲一讲辽国宫廷的礼仪、风俗。
  这种事大家也都觉得理所当然。毕竟在西京的时候,要进宫表演,内侍省也会安排宫里的教习来给伶人们讲一讲规矩礼仪。
  司空趁机提出要求,说想学一学契丹的语言,了解了解契丹的历史。
  刘长英并没有想太多,反而表现得挺高兴。一直以来都是辽人追着学宋人的东西,诗词曲艺什么的,难得有个宋人想主动了解他们的文化。
  至少这种态度还是很有诚意的。
  从刺史府出来,戏班的人就跟李骞师徒俩分开了。
  师徒俩带着随从,打算在街上走走。
  顺州与燕州、涿州相似,都是宋辽混居的城市,因为与燕州之间局势紧张的缘故,城中的商业活动也受到影响,但总体而言,倒还安稳。
  辽人所开设的商铺售卖的多是北地运来的皮毛,高档一些的商品有契丹的手工艺人制作的一些首饰、艺术品,也有一些辽国的传统吃食,一些宋人叫不出名字的干果制品,以及风干腌制的肉类。
  司空知道他们身后是有人跟着的,而且像这样的走街串巷其实打听不出什么有用的情报。最大的收获,也不过就是熟悉一下顺州的地形。
  他也乐意像个普通游客一样,做出一副单纯的观光的姿态来。遇到汉人开的店铺,或者与乐器相关的店铺,还会跟人家多聊几句,打听打听顺州城的情况,也多是“哪里有好吃的”,“哪里的东西价格公道”这一类的问题。
  司空年轻,长得也漂亮,嘴巴甜起来的时候,一般上岁数的人都招架不住他。因此一圈逛下来,倒把顺州城的地形摸了个七七八八。
  遗憾的是,这一路上始终没有什么人主动跟他接触。
  刘长英安排的教习转天一早就走马上任了。
  这人自称姓贺,比刘长英年长几岁,名叫贺年佑,听上去是一个完全汉化的名字。人长得白白净净,身形微胖,是个外表非常温和的人。
  他把所有人都召集在一起,讲辽国的宫廷礼仪,也讲一些他们自己的风俗,生活方面的小忌讳等等。
  这个过程中,他也穿插的讲辽国的历史、地理知识。不过这一部分的功课,其他人就表现得没那么有兴致了。
  司空对这些知识还是很感兴趣的。这年头,地图不是那么普及的东西,尤其还是敌人一方的地图。很多地名,只有落实了具体的方位,司空才能勉强将它与后世的地名对应上,进而联想到它的地理优势,或者物产一类的信息。
  但这个话题,贺年佑也不会对宋人展开来讲。
  他又不傻。
  他讲的最多的,就是他们的中京大定府,因为燕州战事,辽道宗最近几年停留时间最长的都城就是中京。
  中京的位置,就是司空记忆中后世的内蒙古宁城县。它是辽国最大的陪都,自古以来就是辽河上游、燕山以北的少数民族杂居地带,从地理位置上讲,说它是辽国的咽喉也不为过。
  当贺年佑用一种崇敬的语气讲起中京那座久负盛名的大明塔的时候,司空注意到他身后的一个书童模样的半大孩子悄悄的冲着他眨了眨眼。
  司空,“……”
  司空的精神一下亢奋了起来。但他再看过去的时候,这个半大孩子已经垂下眼眸,一副鹌鹑的模样了。
 

上一篇:别云后

下一篇:山间四食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